首页 > 文学百科 > 退避三舍的典故:相逢无不散,最终总有一别

退避三舍的典故:相逢无不散,最终总有一别

来源:刚凝百科网

在中国文化中,“退避三舍”是一种智慧。典故来源于东周时期,晋国大夫邹忌谏劝君主不要亲自率兵出征,最后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,结果君主被围困,只能让北伐的齐军前来增援。为了策划出成功的战役,齐将想出了“借箭”,让齐国将士扮成赏赐箭的使者,向周国城下射箭,结果齐军借到了大量的箭。不过,使得这一战术成功的并不是借箭计划,而是在这次运送箭矢的过程中,使邹忌误入敌营,并最终引领齐国大胜。

退避三舍在这里体现在齐将于小野妹子的那次交谈,“君王之事,不可不慎也。人之大喜必有所求,大怒必有所病;大赏必有所求,大罚必有所故。今日之事,必有所为终,少云何苦策?”他在劝说齐王冷静思考筹划战略时,实则是退避三舍的表现,他不直接地谏言指出齐王的错误,而是通过分析战争的规律引发他深思。齐王明白了这层含义,最终下令撤回军队,避免输掉这场仗。

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也时常需要退避三舍。无论是处事、工作、生活或是社交,遇到棘手的问题都需退一步看待,从不同的角度思考,换位思考,才可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。

相关信息